一、抗生素使用的9个误区
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杀灭引起炎症的微生物。
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如阿司匹林等)。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 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会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
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
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4: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抗菌谱不完全相同,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
误区5: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一般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细菌耐药。 一般来说,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误区6: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 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感冒以后应用抗生素实际上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
误区7:发烧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
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
此外,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地就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
误区8: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 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9:一旦有效就停药
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二、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1.病毒性疾病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
除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染外,否则可使临床症状不典型和病原菌不易被检出,以致延误正确诊断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咽痛、咽峡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应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2.严格按照适应证选药
选药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但受条件限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可靠性较差。 一般情况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多见。尿道和胆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皮肤伤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
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还会引起皮疹和药物热。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等会使体内耐药细菌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新的更严重的感染。
3.抗菌药剂量要适当,疗程应足够
剂量过小,不但无治疗作用,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疗程过短易使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
4.皮肤粘膜等局部感染应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
因其易发生过敏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 如确实需要者,可选用专供皮肤黏膜局部应用的抗菌药,如新霉素、杆菌肽、莫匹罗星、磺胺醋酰钠等。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青霉素类应禁用,头孢菌素类也应避免使用。
5.预防应用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仅限于少数情况:
① 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
② 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③ 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④ 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
⑤ 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
⑥ 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⑦ 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限于门诊)。
⑧ 颅脑术前1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